经过持续整治,拒收现金现象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21年三季度拒收人民币现金处罚情况,13家拒收现金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被处罚,被处罚单位包括交通、水电等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大型商超、景区、停车场、保险公司。
相比今年二季度的18家处罚对象,此次处罚数量有所下降,但处罚力度加大。三季度,央行开出的罚单从1000元到50万元不等,单位罚款共计80.8万元,大幅高于二季度的44.65万元。对涉事单位直接负责人的最高罚款也从二季度的1.5万元上升至5万元。
对拒收现金行为“动真格”,说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容侵犯,人民币的法定地位不容动摇。近几年,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模式,也改变了大家的支付习惯。出门不带现金不要紧,忘带手机则“寸步难行”。
有观点认为,既然移动支付是大势所趋,那么整顿拒收现金是多此一举,尤其对于商家来说,使用现金成本较高,需要花时间去清点和保管,而且有安全上的顾虑;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携带大量现金,存在遗失的风险。而银行卡支付、移动支付要更为安全便捷。
上述观点看似有一定道理,实则不然。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现金是我国境内最基础的支付手段。现实中,部分商家或公共服务机构拒收现金的行为,不仅剥夺了消费者的支付选择权,也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尊严,更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经济日报评论 多元化支付不等于不收现金
经过持续整治,拒收现金现象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21年三季度拒收人民币现金处罚情况,13家拒收现金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被处罚,被处罚单位包括交通、水电等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大型商超、景区、停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站长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zz.com.cn/html/baike/2021/1106/20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