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只是说对了其中一部分,因为急剧下降的不仅仅只有人口红利。
但请不要惊慌,在所有红利急剧下降的背后,我还是找到了能让人提前布局的机会趋势,透过对经济周期的合理判断,我们不至于在互联网的寒冬里无疾而终。
下面是我的研究和思考,为大家倾情送上:
市场上所有的红利都在消退,这代表什么?
在市场这个角度,我们需要引入三个注释:人口、流量和资本。
1.人口基数是基础,这决定了市场的天花板在哪里,人口的增速体现了市场的发展空间;
2.流量是人口基数的有效转化,这决定了技术和应用的覆盖程度,而流量的增速体现了技术的成长空间;
3.资本是人口和流量的催化剂,突破时间的限制,在有效时间内人为加剧了所有的转化效果。
熟知了上面关于人口、流量和资本的解释过后,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一组统计数据:
1998年:
12.48亿的中国人口基数,每年以0.9%的增速增长;
200万的网民,每年以59%的增速增长;
2008年:
13.28亿的中国人口基数,每年以0.51%的增速增长;
2.5亿的网民,每年以35%的增速增长;
2015年:
13.47亿的中国人口基数,每年以0.48%的增速增长;
7亿的网民,每年以5%的增速增长;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口总体基数接近14亿,互联网的流量有效转化已接近7亿,几乎每两个中国人就有一个是“触网用户”。
人口增速在平稳中下降,但互联网的流量增速却逐年大幅度下沉,这个时候资本的催化已经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了,因为已达到了市场的存量瓶颈,投资人也越来越谨慎。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初创企业,已经很难在一级或者二级市场里面拿到投资的原因。
在这之前,人口、流量和资本三大红利助推,用户飞速增长,企业可能并不需要做什么,就能轻轻松松达到每年20%-30%的用户增长。
这个时候,我们当然最应关注产品和技术,毕竟这是直接产生营收的环节。
但就在今天,三大红利逐渐退去,用户增长变慢,如果企业未能在增长方面有所突破,将会长期陷入无穷无尽的存量市场竞争当中。
各种拉资源、价格战、拼后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市场上所有红利都在消退,这代表着目前企业首要关注的是增长,其次才是产品和技术。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小众品牌在崛起?
在互联网数字化普及之前,大部分的企业不得不依靠传统的营销团队,通过购买各种广告和大量的媒体资源来推广自家的产品。
很多企业通常需要一个专门的销售团队,通过对信息绝对控制这种沟通方式,来让用户确信他们所提供的产品都优于竞争对手。
由于投放渠道单一,一些高成本制作的广告投放,确实能起到绝对控制的效果,能驱动一波庞大的市场流量,带来相对客观的交易转化。
但这种相对单向的营销思维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根本不知道用户是谁,用户在哪里?企业从不在意用户的使用体验和需求,因此也无法留下这些用户。
这个时候用户只能被动接受,而企业是站在用户的对立面,关注的不是需求,而是转化漏斗。
就在互联网数字化普及程度较高的今天,信息已经相对对称了,用户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渠道了解到产品的信息。
很多用户在够买产品之前,就已经全面地了解过市面上的大部分产品了,通过线上的测评,售后评价等,他们就能从中选出最符合自己使用习惯的产品。
这个时候用户更多是主动选择产品,企业更需要站在用户的这一边,围绕着用户的核心需求研发产品,否则用户分分钟就能从市场上找到合适的替代者,从此永远流失。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小众的品牌,在仔细研究用户需求后,却能以一个较低的市场营销成本占领市场。
经济下行让我找到了哪些新的商业机会?
人口增长放缓、流量达到了转化瓶颈、投资者越来越谨慎、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再加上企业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无疑这在经济萧条周期的寒冬里,更是雪上加霜。
这些似乎毫无关系的东西,看起来都糟糕透了,我们有可能在现状里面找到出路吗?
答案是肯定的。
但很奇妙,那些越是重要的东西,看起来越是毫不相关。
这和我们大脑构造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如果我们的大脑对一件事没有概念,那么大脑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件事,自然而然就演变成了毫无关系的东西。
说个题外话,很多人在汇报工作,写自己工作评价的时候总喜欢用“融会贯通”这个词,实际上,博学多才的人,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不然你哪来的多方面知识融合,哪里来的互相贯通。
所以我一直建议产品经理多去了解互联网产品设计以外的世界,多接触未知知识,多思考多总结。
回到萧条的冬季话题里,看看我都发现了些什么:
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更需要互联网化
在2018向2028迈进的这十年,是80、90后逐步成为社会主力军的时期,这是被实施计划生育的一代,也是被开放计划生育的一代。
在这之前,60、70后当中,平均每四个老人对应着八个子女和四个嫡孙,所以每个60、70后的人都分别对应着半个老人和半个小孩。
现在的80、90后当中,平均每四个老人对应着两个子女和两个嫡孙,所以每个80、90后的人分别对应着两个老人和一个小孩。
明显,社会的主力军人数变少了,也就是干活的人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