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e#
在建筑智能化工程建设中,机电设备的安装可谓为工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认真做好机电设备的安装工程,才能有效地保证工程的使用功能,增加经济效益。
建筑智能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建筑智能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一、前言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化楼宇的出现进一步的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
智能建筑系统将智能型电脑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对各种设备的自动监控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建筑物智能要求的提高势必导致电气设备系统日趋复杂,对其安装施工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根据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将智能建筑中的设备分成若干个子系统,通过计算机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各个功能的子系统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管理、控制或监视,它是一个综合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对建筑物或建筑群内所有的设备及装置的工作状态进行监视、控制和统一管理的自动化系统,主要任务是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经济和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证整个系统经济运行,并提供智能化管理。内容一般包括对空调系统、冷水机组、供热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自发电机组、照明、电梯等设备或设旌的控制和管理。
三、主要设备安装
3.1 远程处理机的安装
楼宇自动控制系统与各可重构处理单元RPu之间的通信是透明的,可利用同一线路不同的RPU完成同一个控制系统。一般而言,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大量监控的是空调机组,所以将RPU布置在机房之中或附近,把空调机组控制系统使用后剩余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连接附近的水流量计、水位信号、照明控制等。为了日后的发展,RPU的接口要留出20%~3O%为宜。
3.2 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布线
在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进行布线时,要注意某些线路需要专门的导线,如通信线路、温度湿度传感器线路、水位浮子开关线路、流量计线路等,它们一般需要屏蔽线,或者由制造商提供专门的导线。电源线与信号、控制电缆应分槽、分管敷设:数据显示通道(DDC)、计算机、网络控制器、网关等电子设备的工作接地应连在其他弱电工程共用的单独的接地干线上。智能建筑中安装有大量的电子设备,这些设备分属于不同的系统,由于这些设备工作频率、抗干扰能力和功能等都不相同,对接地的要求也不同。
3.3 输入设备的安装
输入设备应安装在能正确反映其性能的位置,便于调试和维护的地方。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应按设计、产品的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其位置:如水管型温度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水管流量计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焊接:风管型湿度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风汽压力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应避开蒸汽放空口及出风口处。
3.4 输出设备的安装
输出设备必须按设计图纸,技术规范及产品说明安装,如风阀箭头、电动阀门的箭头应与风门、电动阀门的开闭和水流方向一致: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电动阀门的口径与管道口径不一致时,应采取渐缩管件,但阀门口径一般不应低于管道口径二个档次,并应经计算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电动与电磁调节阀一般安装在回水管上。
四、智能化系统安装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预埋工作
预埋管道施工阶段,这个阶段占整个安装工作量的一半以上,预埋管道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日后线缆敷设、设备安装的质量与工作量。因此必须着重考虑以下五点:
(1) 在智能化施工前根据施工经验若发现某些重要部位需多预埋管道多预留洞口而在设计中又未体现的,应尽量建议设计增加预埋管道和多预留洞口,以便将来线缆增加和功能扩展时使用。预埋管道预留洞口所费无几,却可以节省将来扩容时因原有可扩展性考虑不足而带来的高昂费用。
(2) 与土建专业配合施工时,应注意根据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在不影响土建结构下,可走捷径的走捷径,可避开结构薄弱处的尽量避开。如一些穿主梁处,各种专业管道都由此通过,对结构应力影响较大,可建议设计考虑使用转接箱或地面线槽等办法处理:卫生间、厨房的防水部位,可能要经常敲开楼板检查处理,预埋管道时应尽量避开这些部位,如果图纸设计标注从此通过,我们可建议设计绕道,虽多预埋一些管道,多穿一些线缆,但后期安装就省事许多。
(3) 与其他专业如给排水、暖通、电气管道平行或交叉施工时,应注意互相屏蔽,防水防潮等问题:智能化管道应尽量与其它管道按规范要求保持一定问距,并尽量在上方,还要兼顾保护层厚度不小于l5mm的要求。
(4) 管道预埋完后应注意将管道口进行封堵保护,管道弯曲处多及敷设长度超出规范要求或按经验预计将来拉线有困难的,中间可给予加设过线盒或预留拉线:还必须特别考虑到管道弯曲半径要求,一般规范要求须不小于6~10d。
(5) 不管是什么样原因引起的现场实际管道预埋与原设计图纸不一样,应在施工后及时标注,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否则若发生堵塞、有设计变更或竣工后维护,则可能到处开肠破肚的找管,费时费劲又可能影响结构强度与美观。
4.2 线槽安装
智能化系统的线槽中基本上敷设的都是弱电线缆,安装时应与电气、给排水、暖通的管道线槽保持一定间距,基本上要求是不小于30cm,交叉敷设时应安装在上方,与梁底或其它障碍物间距应不小于50mm,垂直偏差不大于3mm,水平偏差不超过2mm,安装固定间距为0.5~lm,穿越楼板或墙体时,应有防火措施,金属槽道整体接地应良好。
4.3 线缆敷设
智能化系统的线缆敷设除应注意其型号、规格应与设计相符,布线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等现象。
4.4 设备安装
设备除应注意符合设计及合同规定的厂家、型号、规格、性能指标外,安装时还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p#副标题#e##p#分页标题#e#
(1) 智能建筑中的子系统多,包括设备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结构化布线。各系统新设备、新型号层出不穷,安装前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充分了解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要求与安装注意事项,严格按照设计与厂家的要求安装。
(2) 设备安装的位置与标高应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垂直偏差不超过3mm,水平偏差应不大于2mm,设备表面应注意保护,各种零件不得脱落碰坏,标志应完整清晰,安装应牢固,各种螺丝应拧紧,同时应按要求就近做好接地连接工作,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各类线缆跳线和插接件应接线无误,接触良好,标志齐全。
(3) 设备的各种标识,端接线缆的来源去脉应标注清晰明了,否则调试时无从下手,维护时不知所终,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设备调试和竣工资料应注意备份及存档。
4.5 系统调试
为了保证新安装的智能各系统能安全可靠地投入运行、性能达到设计的技术要求,在系统安装施工过程中和投入运行前,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试验工作。调整试验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线路的测试、各子系统工程设备的单体功能试验、系统的接地测试和整个系统的开通联动调试。
(1) 调试人员在系统调试前,应认真阅读系统原理图、平面图(施工布线图),透彻理解设计意图,了解各系统设备的性能及技术指标,对相关数据的整定值、调试技术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对本工程采用的各系统模式所要达到的控制功能要求必须完全领会,方可进行调试工作。
(2) 调试开通的质量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线敷设及设备安装的质量。因此在调试开通前必须向各子系统施工单位或有关部门了解管线及设备安装的进度与质量状况。调试前还应按设计要求查验设备的规格与型号、数量等,如发现管线或设备安装有与设计不符的现象,应尽快调整。
(3) 调试开通前,首先对各线路按各系统功能要求进行线路测试,还应对各线路的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以及不同性质的线缆是否存在共管现象进行认真查验:其次要查看导线上的标志是否与旋工图上的标注吻合,检查接线端子的压线是否与接线端子表的规定一致。对各子系统工程设备的单机运行进行仔细的功能测试。
(4) 在确定线路无故障和各子系统工程设备运行正常后,方能对整体系统进行现场模拟联动试验。在此项工作未结束之前,不能打开所有联动控制电源,以免因外设备故障损坏联动设备:所有联动设备现场模拟试验均无问题以后,再从控制中心对各设备进行手动或自动操作系统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