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e#
2015年1月18日,由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和北大CIO班教务办公室联合主办,CIO时代网承办、北达软协办的“第五届中国云计算应用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此次论坛以“云计算的转型与创新”为主题,将近200位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优秀CIO们就云计算的技术、架构、建设与应用等一系列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理论与实践结合,思维上再次擦出新的火花 。
下午论坛的第一个对话主题为:云计算带来的基础架构转型及传统企业的机会,主持人是北京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中心总工王广清,参与对话的嘉宾北大软件所副所长黄罡、阿里云资深行业总监金鑫、金山云合伙人朱桦、360系统部总监唐会军、Ucloud副总裁郭鹏、北京特种机械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申宏杰,大家纷纷表示:云计算经过七年之痒,各行业开始接触云计算,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公司。他们作为不同行业的代表讲述着自己企业云计算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过程中经历的教训与积累的经验。以下为对话环节实录:
\
王广清:介绍一下台上的几位嘉宾,黄老师来自北大软件所,剩下的四位来自互联网企业,我和申主任来自传统的企业,是一个老师带六个学生,六个学生里面四个互联网的,两个传统企业的。我们都知道,2008年是中国的云计算元年,今天上午也说到了,到2015年,中国的云计算已经走过了七年,所谓的“七年之痒”,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请台上的六位嘉宾,谈一谈这七年来,你们对云计算的感受和理解,这七年你们觉得业界有什么变化。
黄罡:我的报告上刚才就讲了这个,我再重复讲,意义不大,这个问题就先交给其他几位。
金鑫:我2010年进入阿里,阿里云是2009年成立的,阿里云在2010年、2011年的时候还在关门做自己的云计算平台,包括操作系统。以我们来看,真正云计算的业务爆发是2011年开始,业务的需求量非常大,各种各样线上的用户非常多,有中型的企业,包括大的央企也在开始做云计算。我们觉得,用户对云计算的需求比我们想象的要快,用户对云计算的热情也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这是第一点我的体会。
第二点我个人的体会是,云计算今天的能力和水平离大家的需求还有差距,真正想做成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还需要努力。
朱桦:我在金山云做了两年,第一年基本上跟阿里云一样,在内部做,2014年开始面向公共市场,我们也发现,出乎意料的发现云计算市场的大爆发,他们的热情让我们吃惊。2014年,金山云整个发展里程碑里应该是极其重要的一年,我们的业务翻了差不多十倍之多,对于云计算整个行业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发展机遇。我非常认同刚才阿里的朋友说的,是用户教我们怎么把云计算做得更好、怎么落地。目前无论是阿里云还是金山云,或者是其他的云,我们都是在做一件事情,我们还是在做小学生,思考怎么把云从高高在上的概念变成一个实际的、可以使用的服务,这是2014年全年云计算的主旋律。2015年,我们想在各行各业全面的把云计算落地,这件事情是在座所有云服务商共同的愿望,我们欣喜地看到,阿里云在金融、移动这方面已经做到行业领先了,金山云目前在游戏、存储这些行业上都得到了发展、做到行业领导者的角色上,我们更希望在一个一个行业,结合用户的需求,把云服务落地。
郭鹏:对于云计算来说,这是一个大趋势,大家想想,这20年来,发生最大的事情是互联网新的技术形态的产生,它把一个物理世界变成一个虚拟世界,虚拟世界又对物理世界进行冲击。假设大家从事的行业,他的商业行为已经从物理的市场变成虚拟市场的时候,就不用谈了,因为现在很多商业的需求还是基于线下产生的,所以大家还要谈,如果所有的东西,像汽车销售,变成在网上销售的时候,还用云吗?其实就不用谈了。
唐会军:我说一下我的感受。2014年我接触了大量传统行业的客户,包括传统的制造业等,各行各业都有,这是出乎我意料的,我没想到这么多传统行业都在拥抱云计算,都想做云计算,这是我之前没想到的。之前我觉得云计算还是高高在上的,但很多传统行业都已经进入了拥抱云计算的阶段,相对比较欠缺的是怎么做云计算,在经验方面是一个挑战,这方面相对显得还处于摸索期。
2014年,对于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来讲,都是一个很大的机会,有这么多传统行业想拥抱互联网、不知道怎么做,所以是一个机会。对于传统行业开始意识到了云计算的优势和力量,想要重新构造他的业务和产品,所以2014年对于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都是很有机遇的一年。
申宏杰:我算是从传统行业里出来的,所以我说一些自己的感受。第一个,一些共同点,云计算从2008年的时候提出的概念,已经到现在变成可以看到的应用了,零几年的时候,看所有云计算的书,都是在说概念,顶多里面有一两个案例,可能是亚马逊之类的。2012年底到2013年开始,再找这些书的时候,就是大量的案例,传统的行业已经有了直观的感受,敢去了解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算是一个共同点。
第二个点,算是杂音。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现在之所以说云计算可以落地,我觉得不是说技术成熟了,或者说有这个需要了,而是硬件这些成本,随着硬件价格的降低,反而提高了,为什么这么讲?一方面随着硬件价格的降低,应用量反而大了,硬件价格每年降低50%,但是应用量要增加400%,所要的硬件总体数量增加。另外,以前在企业里面硬件成本也好,软件成本也好,算是资产,资产本身是要交税的,要算折旧,以前咱们所有的企业讲究的是什么?我的资产越大,我的体量越大,可能折旧就越多,现在是资产大,从购置到报废,还要搞绿色环保的销毁,企业总体来说,所承担的费用反而越大。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企业会考虑云计算,而不是云计算可以给我提供更好的服务。
王广清:用户的需求促进了云计算的发展,现在在国内,云计算已经落地、生根、发芽,用不用云计算还是前几年考虑的事情,现在基本上不用再讨论用不用云计算了,现在基本上是大趋势。
#p#副标题#e##p#分页标题#e#
第二轮,我分成三个问题,先问互联网的四位,再问传统企业,再问马老师。问互联网的四位,企业本身是不是都已经运行在云上,用的情况如何,有没有什么血的教训,我们今天想听听你们有没有什么血的教训?
金鑫:刚才还有一个朋友问我名片上的来往,这是丁丁(音)事业部和IT本身是一起合作的,阿里IT本身实际上做了很多移动的业务,今天他不再是服务于公司内部的支持系统,他今天有很多产品是推广到社会,推广到企业端的,我们有很多IT的移动办公,给很多企业做这样的宣讲。从IT本身来讲,他们是对上云需求最彻底的部门,简单的来讲,我们的IT已经完全云端化和互联网化了。
王广清:有没有什么血的教训?
金鑫:我们内部把上云,从事一个新的开发产品遇到的困难叫“踩坑”,意思就是说有很多血的教训,包括阿里云在公司内部,我记得有一年,业界从2009年开始,在阿里巴巴公司内部各个BU争议中存活下来的,直到2013年,内部说阿里云在公司内部应用,任何一个业务要生存下来,都是有无数的先驱和先烈,和血的教训。
朱桦:我到金山云差不多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我去的第一件事是推动所有内部系统全部上云,这件事情说起来很简单,但是非常非常难,涉及到研发团队,包括业务支持团队等等,我清晰的记得一点,有一个业务,上的第一天,第一个小时的第一分钟,业务团队要求马上切回原有的系统,为什么当时做测试没发现问题呢?最终我们查了一圈,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参数没有打开,我们调了一千多项,各种参数,有一个很小的参数在上线的时候没有照顾到。我们花了一整年的时间,才真正的达到全部上云,刚才提到的这一块儿的业务,我们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应该算是公司最重的一块儿业务,我坚持一定使用这套系统,到现在终于可以说上线了,对外进行服务了,比较骄傲的说,这款产品已经得到印证了,因为我们自己在上面跑。
郭鹏:我们内部的系统,对于邮政的系统来说,我们用网易的免费邮箱,我们是2012年成立的比较新的公司,只有三百名员工,所以我们用的就是网易的免费邮箱。现在对于我们来说,100%是基于云的。
唐会军:互联网的接口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我了解很多的状况,他的IT有两大块,一个公司的产品,像搜索,或者游戏,类似于这种服务的IT,基本上都是云端化的。但是内部的,像ERP,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是比较落后的,为什么他自己的信息化做得还不够好?这和公司的重视程度有关系,大部分公司对于自己的生产环节是非常重视的,招的人,投入的钱都是非常非常大的,但是内部IT是很薄弱的,他也不可能招很多的人自主开发,而是买一些第三方的服务,如果他是提云的就好办了,就很容易,如果是独立的封闭的系统,要迁到云上就比较困难。所以我感觉360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落后,这个落后还是需要很多时间,包括供应商,整个产品转变以后,才能达到更好的阶段,就像郭总说的那样,如果采购的供应商本身就是基于云的,就比较好迁移,如果不是的话,就比较困难。
王广清:作为一个传统企业,基础架构往云这方面转的话,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样的担心?
申宏杰:需求,如果只拿现在我的企业来说,没有需求,为什么?我的数据量没那么大,计算量没那么大,大家一直在讲,放在公有云上,依然是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去,还是有问题。以前这个信息放到我自己的篮子里面,碎了一个可以弥补,放到你的篮子里面,碎了怎么办?所以云计算一定是根据企业应用数据发展的需要,可能以前的数据就这么多,以前是一个T,长了十倍,也就是10个T,放到你那里没有意义。如果以前一个P的话,现在涨了两倍,可能也需要放到你那里,这不一样。传统企业要看怎么定义,看他的数据量有多少。所以我觉得这方面看看怎么样挖掘传统企业,注意力应该转移到生产制造包括研发等等这个过程中的数据,把他的数据量提高起来,业务拓展起来,才能产生需求,把需求引导过来以后,把安全这方面,风险控制这方面降到最低,这个时候就可以了。
王广清:最后一个问题我问一下黄老师,刚才光老师的报告里面也提到了这方面的内容,想请你简单的总结一下,在云计算下,基础架构转型有什么样的趋势和特点。
黄罡:整个趋势实际上我当时从技术的角度去讲,是把所有的资源管理起来,只不过这是软件和硬件都要管,我们看到的,从以前的虚拟经济到Iaas,到今天,我觉得就是面项服务对资源进行优化的管理,我才需要把硬件的管理拆出来,让它编程,整个基础架构一定是软件应用的存储,软件应用的数据中心,包括电信应用,基本上是这样的趋势。
王广清:总结一下几位嘉宾的观点,在转到云的过程当中,可能也有一些血的教训,未来企业在往云端转的时候,要了解一下你的需求是什么,有哪些风险,这些风险能不能控制住,这是未来各位企业往这方面做的时候特别受益的。
我们这一阶段的主题是云计算带来的基础架构的转型以及传统企业的机会,这个问题也是问一下六位嘉宾,企业对云计算的需求不一样,云计算的形式也有多种,有企业的私有云,公有云,今天还讲到企业云等等,请六位嘉宾谈一谈,不同的企业,往基础架构进行转型的时候,有什么注意事项?
#p#分页标题#e#
黄罡:我的感觉,其实核心的问题,我现在已经有的系统,我已经买好服务器,基本上现在都还是推倒重来,我们要从技术的角度解决,怎么样保护已有的,顺滑的切到云上,这是一个挑战,以后有机会的话跟大家分享。
#p#副标题#e#
金鑫:我们觉得传统企业上云一个是自身的需求,肯定不会因此上云而上云,一定是有上云的内在合理要求,我们遇到另外一个央企,他今天为什么会上云?因为他的业务已经面向互联网化了。跟大家讲一个普通的例子,12306,如果不通过网站卖票,他的窗口卖票,本身就把流量就限掉了,不会遇到死机的情况,由于他窗口卖票,变成了每秒会秒杀,变成了后台系统撑不住,才会对IT提出要求,怎样能支撑。对于运营商来说,运营商原来作为一个集中的计费系统,就是把全国所有的营业厅打开,几万个营业厅,我能含得住,就没问题,但是今天如果他们现在业务要求互联网化了,他们做移动流量包的,相当于秒杀,很便宜,变成每个人的手机都是营业厅,他的手机就撑不住了。我们有很多这样的需求,是刚性需求,由于业务带来的变化推动后台IT端的变化,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可能还有一些管理模式的变化,有时候CIO一个部门是没有办法的,因为CEO和CFO的视角都不一样,我们做政府行业的时候,云计算的模式,刚才也提到了,对于政府来讲,有采购预算的制约,年初做预算,买的资产是要做资产库的,变成费用,资产会越来越小,大部分变成费用了,这个怎么保障,国家采购办是在推动政府采购工作要把云计算列在里面,原来根本没有云计算服务这个,都是买的硬件的东西,这个可能是管理的角度。
第三,技术本身,今天我们看到比较容易在云上改的,就是有很多国内研发的软件,当一个业务系统,一个公司,上的业务系统很多都是本地开发的,刚才像黄老师讲的,是不是推倒重来,刚才讲的转变,做得再兼容也不可能全兼容,一定会遇到一定的修改或者是重构,这是没办法的。今天我们遇到一个大的问题,一些大的企业买的都是国外的,这个东西改不了,商用软件改不了,今天我们看到能够强力推动的都是一把手推动的,这个公司的老大,无论是信息安全的角度,还是自主可控的角度,一定要求本地做,才有可能做到,不然的话,技术难度是非常大的。
我最后想说一点,当年互联网出现的时候,对于电信来说,觉得互联网是根本不可靠的网络,它不是先建立连接的,这个技术本身太不可靠了,最后为什么互联网活下来了?今天很多的企业对标,我原来怎么做的,现在学这个,学那个,但是这不是一个趋势,这是个别点的问题,云计算也在变。像我们今天,学到很多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不代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