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家长的质疑,不仅触及了一线教师的课间管理敏感点,更触及了学校安全管理的敏感点。不知何时,课间跳绳、跳房子、踢毽子、打弹珠等儿童游戏在校园内消失了,除了体育课,操场上看不到学生跑跳的身影,不少学校课间10分钟鸦雀无声。课间圈养的情况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普遍存在。
课间十分钟原本是为课堂衔接安排的的准备时间,更是学生放松、调整、解决如厕等问题的自由时间。课间十分钟,除了解决如厕等生理需求之外,还是学生放松身心、调整状态的时间。在固定时限的课堂间隙设置十分钟休息时间,符合中小学生的成长发育需求。如果这十分钟被“圈养”和“严管”消释,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质量的提升,也是对教育规律和学生权益的漠视。
对于课间十分钟的意义和价值,学校和教师都知道,但在安全“紧箍咒”的束缚下,学校和教师都不敢擅自鼓励孩子去“疯”、去“野”。课间如果不对学生加以限制,一旦出现磕碰或者意外伤害,学校和教师就会成为矛盾的焦点。
“课间圈养”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升,不利于班级管理和人才培养,不利于教育管理人性化底蕴的释放和凸显……但却有效保证了校园安全和稳定。这看似矛盾的对立,背后却是让人焦虑的尴尬诱因。消除“课间圈养”,需要学校和教师有敢于承担的勇气,也需要相关部门及社会给学校和教师改革的底气。
第一,构建健康的平安校园生态。要从建立健全学校管理机制、学校家庭矛盾化解机制、校园意外伤害科学处置机制等方面入手,让抓安全成为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共同的责任,引导家长和社会正确对待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管理,坚决杜绝“校闹”“炒作”等破坏教育生态的行为,为消除“课间圈养”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第二,学校要做好安全保障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学生日常安全防护技能技巧和安全常识教育,引导学生主动远离危险环境和危险行为,最大程度避免意外伤害和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科学的安保网络,强化校内教师执勤和安全监管。同时,要积极引进校园安全第三方责任保险机制,为科学预防、处置课间学生意外伤害和安全事故等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