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的研究,认为对一个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复杂系统,自组织机制往往更具稳定性。加拿大著名的教育政策研究专家迈克·富兰通过对世界多国教育改革的追踪研究发现,不少政府强力推行的教育变革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往往无疾而终,教育改革的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因为在一个保守的体制中推进改革,没有人能够计算出这一复杂过程所有相关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因此,解决的办法不是靠政府或专家外在的强迫和控制,不是设计一个尽善尽美的方案,而是更多地寄希望于自下而上的改革。由学习型个人、学习型组织组成的学习型社会,才是推动复杂变革的真正动力。
植根于大地之上、在学校和教室之中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是一个有机的生长过程,凝聚着整体性变革的基础性力量。这个启蒙过程越有深度和创意,未来教育的变革之路就越清晰。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活跃的创新探索和基层实践,没有一大批具有首创精神的学习型个人和学习型组织,整体性的体制改革也往往难以奏效。
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创新最重要的来源。在大致相同的制度环境中,总有一些地方、学校、教师、家长能够做出不同凡响的业绩。无论地方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企业促进教育创新,都取决于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勇于改革现状的个人。
在2013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上,与会者认为学校是可能发生变革的重要载体,要特别重视校长的创新作用。澳大利亚前总理吉拉德谈到,实质性的教育变革比较容易出现在非主流的教育边缘,出现在体制外的教育。这是因为政府提供的教育只能做“不错”的事,无法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政府特别需要学习的,是对教育创新有宽容和吸收的弹性,使得体制外的创新能够被接纳、融入正规教育而得以推广。
此外,教育创新的路径,还有对外开放促进教育创新和网络促进教育创新。在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时代,通过新技术改变学校教育和学习方式,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需要认识到,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文化。我们固然需要互联网、MOOC、智能手机和ipad,但更需要汲取自主性、开放性、个性化、互动性、非行政化、去中心化、去权威化、服务至上、公众参与、信息公开、资源共享等互联网思维,使它们融入现行学校和教学,从而产生革命性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