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医疗影像AI面世以来,资本和医疗领域对其态度可以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当下常被一起提到的AI医疗公司中,科亚、数坤、鹰瞳、推想成立时间都集中在2015-2017年期间,那也是资本为这一领域如痴如醉的阶段。
其后几年,医疗影像AI产品同质化严重,商业化难落地等问题显现,不少明星公司因前期的冒进折戟。
疫情和三类证成为行业发展的分水岭。无论是打通医疗圈对于医疗影像AI的认知和接受度,还是推开商业化大门,对从业者而言,都在疫情的冲击和三类证的加持下出现了一条清晰可见的路径。
2021年,医疗影像AI再次成为资本的目光所在,科亚、鹰瞳、推想、数坤先后在港交所递交IPO申请,11月5日,鹰瞳科技-B(02251.HK)正式成为港股首家医疗AI企业。
医疗影像AI的“收获期”到底多久才会来?当前驱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又有哪些?
投中Future近日对话睿心医疗创始人&CEO郑凌霄博士,听听这位正身处这个不断变化的行业中的从业者如何回答这些问题。
睿心“成长史”:AI医疗企业发展缩影
医疗影像AI里涉及到的领域相对比较多,对于从业者而言,想法和机会很多,但是能力和时间有限,选择的产品方向可能直接决定了这个“孩子”能长到多大。
郑凌霄介绍,在决定睿心的产品雏形时,三位合伙人进行过多次探讨,当时大家普遍扎堆的一些AI医疗项目通通被他们否定了,因为很多项目深究下去技术壁垒并不如想象中高,后发力不足,其次是商业场景可拓展的地方少。
AI 的快和医疗的慢怎么融合
自医疗影像AI面世以来,资本和医疗领域对其态度可以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当下常被一起提到的AI医疗公司中,科亚、数坤、鹰瞳、推想成立时间都集中在2015-2017年期间,那也是资本为这一领域如痴如醉的阶段。 其后几年,医疗影像AI产品同质化严重,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站长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zzz.com.cn/html/chuangye/jingyan/2021/1112/23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