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数据竞争日趋白热化,“大数据杀熟”也迭代升级,“杀熟”引发的数据风险愈发引人关注。
杀熟1.0,大多是老客卖高价;杀熟2.0,则是个性化推送下的精准杀熟。相较于显而易见的差异化定价,如今消费者在一些平台下单,会收到复杂算法临时生成的各类优惠券、价格组合,不同账号的价格差异其实比以前更大。
同时,杀熟2.0中的“熟”,已经不是“熟客”,而是被平台充分掌握个人信息的“熟人”。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会打造信息茧房,基于歧视性算法的产品匹配则将剥夺消费者依法享有的选择权。
信息丢了,权益没了,消费者成为算法的猎物。
《互联网平台竞争与垄断观察报告》显示,被“杀熟”后,选择维权的消费者占比62%,其中“找商家协商”成为消费者维权的首选路径。有关专家表示,“杀熟”手法隐蔽,取证难而又难,消费者不妨向政府部门举报。相关部门可通过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资源对平台方进行数据审计,据实调查平台程序设计、数据设置问题。